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

沒有策略、沒有領導,能以「愛與和平」等待最終的勝利臨到?

第一階段性的勝利,是黃之鋒周永康等學生運動領袖重奪公民廣場,而警察無理拘押而取得的。當時,有不少市民斥責學生行為激烈過份,警察以相當暴力的手段對待他們,激化更多人走上街頭,要求釋放學運領袖。這是本次群眾運動第一個成功策略,也是警方第一個錯誤的回應。
第二階段性的勝利,是群眾佔領馬路,而警方過度使用武力而取得的。警方封鎖政府總部入口,群眾發起佔領馬路,似乎此舉觸及警方神經線,迫使警方以催淚彈驅散群眾,但結果竟是更多人走上街頭,也將戰線擴大至各個街頭、學校、工作地點和網上媒體。這是本次群眾運動第二個成功策略,也是警方第二個錯誤回應。
下一個階段性的勝利是需要取得的?似乎群眾和警方也不敢輕舉妄動。昨天,有不少個別人士和群體鼓勵市民佔領金紫荊,讓十一假期行動進一步升級,雖然這個方法一定迫使政府和警方回應,但普遍市民皆認為這樣做換來的代價可能難以想像,讓政府和警方的行動有機可乘。
沒有策略,難以取得最終勝利。成敗與否,取決於以下至少三個因素:
戰線的延伸:過份的區域性延伸只會分散群眾,簡單的鐵馬步防根本難以防守,不必增加無謂的據點,集中香港兩個九龍一個,已經足夠。反而,軟性的戰線延伸是必要的,包括文宣,公民教育,有助增強內在實力。
公民素質:糾察隊維持社群秩序、義工幫忙垃圾回收分類、個別人士和機構免費提供物資場地,這些都是良好公民的要素,提供優質的集會環境和資源。但不少劣民的挑釁和分化,有可能分散群眾力量,尤其是辱罵警方和採用不恰當的暴力,最終引來不理想的後果。
正確策略:或許適當的行動升級,能逼使政府和警方回應。但現況是群龍無首,學生領袖佔中三子暫時沒法提供下一步方向。群眾能以這個狀態維持多久,政府遲遲不回應示威人士訴求。
到底這場持久戰要到何時才結束,實在太多不明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