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沒有框的答案 有框的評分準則

有線新聞報道陶傑試答新高中通識樣本試題不合格一事,相信大家也略有所聞,如果各位新高中同學尚未一睹陶傑「妙答」樣本試題的精彩片題:

通識科沒有標準答案,人所共知;但至少大多數校內老師和補習名師都有一套既定的方式教導同學如何答題,但這些技巧是否能幫助同學在戰場上取得漂亮的勝仗卻是未知之數,我們不妨從以下的題目(樣本試卷二題一)理解通識科的考核方式:


細閱下列取材自刊於 2007 年 3 月 12 日本地某報章的一篇報道﹕

中國能源發展何去何從?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會議期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若有可能,應盡量用無污染或低污染的能源。例如,依賴煤作為主要能源在污染及開採安全上都帶來不少問題,而盡量改用再生能源何可以減低污染。

(a) 參考以上資料,為什麼溫家寶總理提出「低污染、高安全」的能源發展方向?試加以解釋。(8 分)


通識考評網頁指出:通識教育科是新高中課程要求學生修讀的四個核心科目之一,目的是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並加強他們批判性思考和獨立思考能力。延伸回應題旨在「提供更廣泛的層面,讓學生展示所學的各種高階能力,例如深入剖析自己的經歷,展現創意思維和以有系統的方法來表達等。」香港中學文憑通識教育科評核大綱 2012


考試局既有一定的評分參考-盡量列出溫家寶總理提出能源發展方向的可能性,但它絕不可能將所有合理的答案包括在內。因此,評卷老師必須考慮到同學如何展現創意思維和有系統的方法來表達同學儘可能以自己在校內學習過的概念,例如: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等應用在此題目上,另外,同學必須舉出例子(媒礦工人的安全)加以解釋和說明。

對於大部份考生來說,此類題目屬於高難度題目。同學一方面要對中國時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理解,並能舉出若干的例子;另一方面,同學要以高階的思辯能力將已學概念連繫和運用,提出具有「深度」的見解,最後以有系統而又清晰的表達方式作答。

雖然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年3月)指出過不同科目或學習領域的學與教,可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這些能力還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習情況中使用。香港學校課程訂出九種共通能力,包括: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能力。」本人教導數名患有嚴重讀寫障礙的學生,雖然他們資質不錯,但他們無法以「正常」文字方式作答,多有白字,且句子既不通順,又難以理解。但無奈地考評局只能以「加時」25%,此乃考試制度下之悲涼。

2011年10月25日星期二

三個階段的進路(中)

我認為專題探究研習的第二階段是整個研習最具困難的一環,同學們不僅要設計研究方法回應焦點問題,也要將得出的大量資料加以分析,然後經過討論,得出有信度和效度的結論。

以下我會重點介紹兩個較常用的研習方法:

(一)問卷調查
此方法乃一量化分析,透過問卷對大量研究對象(約30名樣本)進行調查,搜集較大規模的驗證假設、量度研究群體的一些特徵和發展趨勢。
同學們設計問卷時必須回應研習計劃的焦點問題和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應利用不同的問題類型(是非題、多項選擇題、開放式文字題等),合適的問題類型有助同學整理和分析資料。另外學生應自行設計問卷,然後跟其他同學交換作答,以檢查問卷是否真切,最後才交給老師修訂問卷。
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學生必須留意樣本的隨機性,以減低樣本的偏差。在整理過程中,一般以圓形圖或棒形圖作統計,並附以文字作簡單的描述。

(二)深入訪談
此方法乃一質化分析,同學們可透過此方法得出更深入更豐富的資料,進而就研習題目作較深入的分析。

訪談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 結構性訪談:按照一系列預設的問題,按預定的次序,向受訪者進行提問。
  • 半結構性訪談:一般按照預先定下的訪談大綱,利用若干預設的問題,向受訪者進行提問。
  • 非結構性訪談:沒有預設的問題,受訪者隨個人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次序,講出意見和感受。
我建議同學盡量採用前兩種的訪談方式,預先準備一系列的預設問題。但同學必須明白受訪者不一定會完全回應預設問題,另外,同學必須選取較代表性的人物進行訪談,以得出較有用的資料。為了讓同學記錄訪談內容,同學應帶備錄音筆/電話,向受訪者請求可否錄音以便記錄。然後,在附錄附上訪問詳細內容,並利用表格在探究結果記錄訪問重點。

接著,最花時間的一個步驟是整理資料,例如:將問卷調查的原始數據圖像化,並以簡單文字描述數據趨勢。我將會在三個階段的進路(下)教導同學如何撰寫報告。

參考書:<探究學習:理念與模式>羅天佑



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三個階段的進路(上)

一般而言,中四上下學期約教了三個單元,大部份學校都會採用逐個單元教學,分別為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和今日香港,而餘下一個單元多為現代中國/公共衛生。

  在訂立IES題目時,同學應以自己的興趣為首要的目標,然後進行篩選和調整研習的範圍,並由導師修定題目,此為較佳的進路。此部份必須在中五第一次考試前完成,老師可建議同學在中四暑期時進行一些資料搜集;如學生能力稍遜,在中四學期利用logbook將生活的所見所聞、社會有趣的事用筆用文字用圖畫記錄下來,擴闊學生的視野,敏感周遭生活瑣事,這樣,在構思題目會省下一大步。

  同學必須運用在各單元已學的概念(consepts),為自己的題目訂立焦點問題,並嘗試與各個單元聯繫。舉例來說,有部份同學訂立題目都較籠統,亦無創意可言。例如:網上交友的原因和影響,援交的風氣如何影響青少年等。如果同學們對援交和網上交友有興趣並無不可,但此類題目只要在google 一下,便可堆砌一份報告。同學必須了解自己project的「特定研習範圍和焦點」,利用一些在通識科學習的知識和概念來修訂題目,例如在「個人成長」中:性別定型、文化因素,社經地位等……再利用「網上遊戲 、男性、沉溺程度、影響、中產家庭、青少年…」製作概念圖,然後才訂立出題目。

  曾經,我聽過不少同學的IES胎死腹中,修改了幾遍還未能繼續做下去,正所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各位努力!

通識科=吹水科?

通識科並非知識為本(knowledge-based)的學科,其考核目標更不是考核學生的知識量。雖然考核內容的設計形式(資料回應題和延伸回應題)必然涉及學生對周遭事物的認識,但其背後更著重學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培養學生的各種共通能力」。那麼,通識科是否一門「吹水科」呢?

「吹水」是一個語意不清的詞彙,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但我們可以理解,吹水是沒有經過思考堆砌字詞。而且這些字句可能不是事實,而是胡亂虛構的。如果「吹水」的定義是這樣的話,明顯地,通識科不是一門吹水的學科。

雖然通識考核內容不像學術文章一樣嚴謹,但同樣地,回應問題時,要考慮引用資料的信度和效度,同時,也要將資料具體地整理、分析、得出結論。那麼,你還以為「吹水」便可蒙混過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