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新高中文憑試放榜,其中一個傳媒焦點是通識科的合格率高達90.8%,而只有7.7%考生奪取5/5*/5**。隨著學民思潮的熱浪,大部份傳媒都以正面角度報道通識科,讚揚學生有批評性思考、多角度分析等,更有不少評論指出通識科是易合格難高分。不過,精明的教師和學生不會忘記通識科的評估仍然成疑,質問通識科的考試成績是否真正反映同學在通識科的表現。
按比率評估表現
根據一般比率分析研究之文章,同學表現5**/5*等同於在AL表現的A/B,而5級則等同於AL表現的C-D。一般按照傳統而言,優良/良好表現是在A-C級的表現,本人亦依據同學表現作成績評估,出入亦合乎預期成績之內。相信在本屆成績發放以後,老師更能拿捏同學的表現評估,以作針對性的改善。
解讀通識科成績
其實首屆合格率為我們提供了很重要的參照,90.8%的合格率給了學生一個強心針,往後的合格率只不過上下移數個百分比,所以,同學不必過份擔心自己的表現,只有定下目標便能按照計劃溫習,亦不必花太多時間放在通識科,以致影響其他科的學習表現。不過,我還是叮囑各位同學用心準備主修科,以免於放榜時後悔自己未達3322之升大學的最低要求。
通識科奪5/5*/5**秘訣
1.字數不能少(卷二a,b題各兩板)2.分段合宜(正反理據說明)3.言之成理(留意新聞,舉例不難)4.恆常議題(必溫)……1.IES留意老師意見2.訂立題目重要
本人下年只會教初中通識科和帶領中五級的專題研習,主要是期望為學生建立初階的基礎,讓他們在穩打穩紮的根基下,面對未來的公開考試。祝各位同學明年奪*。
2012年7月24日星期二
2012年7月4日星期三
七一後感
第五年參加七一大遊行,大會宣言與口號愈來愈多,烽煙處處。遊行期間,我相信遊行人士聽得最多的口號必定是「梁振英,大話精/仆街/下台」,大家似乎相信唯一扭轉社會困局的方法,就是要當權者仆倒,把小圈子選出的特首踢出政治舞台;要保衛香港的自治權,實行真正的民主制度,才是合符香港人所追求的核心價值。但可惜,這一天的來臨看似遙遙無期。
數字的迷思
兩時半,抵達天后地鐵站,相比起今年六四還要擠擁,我由維園走出電車路足足花了一小時,五時半才走到銅鑼灣。在遊行期間,第一次收到的數字是由公民黨的毛孟靜讀出,眾人都不禁鼓掌喝采,隨後,我聽到警方的數字只有五萬至六萬多,真的想X他YZ!為了由維園出發人數上升,我們堅持從維園出發;為了配合教協,我刻意穿上黑衣。難道六萬多人要步出維園需要三個多小時?難道早已把我們當成黑影?不過,警方數字實在當市民是白痴。上街除了是發出呼聲和怨氣外,我仍相信追求數字是重要的,因為八九六四,零三七一所創造的數字,是有意義的。
警察與市民的對立面
渣甸街旁泊了一輛警騎,沿途有不少路人把單張、貼紙放在其上,然後拍照留念。回家後,我發現不少朋友在面書斥責遊行人士是否過火,我起初以為是少撮保守派的意見,並不以為然,因為香港市民非暴力的表達方式較警方的胡椒噴霧克制得多了。其實,香港示威者與警察對立是迫不得已的,一方面,警察的交通,封路等安排,無一處理妥當,但卻賦以權力壓制市民聲音。當然,我們不能否認不少遊行人士挑釁警方行為極不恰當,罵前線警務人員是狗,是可恥的行為。無疑地,他們將政權與市民的對立面轉移至警權和市民。
換取民主的代價
隨著民主進程的倒退,香港人曾誤信曾蔭權,或留有一線希望梁振英會帶來改變,對於問責團隊管治的架構顯然失去了信心。今年,四十萬人上街,就是要給狼震英一個下馬威,也是要給予善意的提醒,不要與黨與商同媒。爭取民主的路仍然很長,香港人必須為此付上更大的代價,包括:創建政黨政治梯隊,而非個人民主英雄,提升市民關注政治意識,甚至集中反對力量,推翻原有的政治架構。不過,今天香港人仍停留戀於美好城市的想像,既要保持香港的經濟「穩定」,亦希望反對地產霸權以各種形式的入侵;因此在追求民主時,我們要徹底地反思,我們渴望那一種生活模式?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淺談通識教育科的「分工」
為了方便教與學,不少學校會將通識科「拆件」,通常會有以下兩種安排。
一、分配給不同老師負責各單元,「絕佳配搭」是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心理學/社工/輔導
今日香港:社會學/人文學等
一、分配給不同老師負責各單元,「絕佳配搭」是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心理學/社工/輔導
今日香港:社會學/人文學等
現代中國:中史
全球化:世史
公共衛生:生物
公共衛生:生物
能源、科技與環境:化學/生物
各老師以他們的專才教導學生該個範疇的知識,讓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基礎支援下學習。不過,這種方式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配合,例如:各同備課,亦未能照顧跨單元之學習;而且通識科的思考方式亦有異同,學生對於學習模式會有較大的拉扯。
各老師以他們的專才教導學生該個範疇的知識,讓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基礎支援下學習。不過,這種方式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配合,例如:各同備課,亦未能照顧跨單元之學習;而且通識科的思考方式亦有異同,學生對於學習模式會有較大的拉扯。
二、一位老師負責整個課程,共同備課,老師通常具備社會學/通識教育的訓練。
現時有不少通識老師一位老師負責一班,連續三年任教,老師和學生較容易掌握課題的連貫性,老師亦清楚學生的學習進度,但老師的備課時間較長,同學的思考框架較單一。
不過,本人觀察所得,由一位老師全權負責一班同學的教學,似乎未免有點過重。老師要備課時間較長,未有全面的知識基礎裝備學生。但如將通識過份拆件,會使科目變得散亂,欠缺其整全性。因此,本人建議應該有兩位老師負責一班教學,有時共同教學,有時各自教學,老師的背景應為理科+人文科/理科+文科。此乃補足了兩者之長短。本人想強調一點,學習通識科要具備科學精神,實證舉例、邏輯論證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同學最忽略了這一點,因此,那些正反舉例,駁論,沒有立場,成為了學生最經常出現的毛病。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利用MS Excel 作資料輸入及統計
一般而言,專業的統計員都會以SPSS等程式用作整理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但一般家用電腦沒有此類程式,為了方便和快捷,我建議同學使用MS Excel作資料輸入及統計分析。
同學設計問卷調查數量不等,一般以30至100份問卷為目標。
輸入設置:
統計時,在Excel設置,每一列(row)代表一份問卷(以1,2,3,4表示),每一欄(column)輸入受訪者對問題上所選的答案(多數以1,2,3,4來表示)。即y 軸代表問卷編號,x軸代表問卷題號。(如下圖所示)註:每一格都必須填入資料。
利用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在「資料」中選擇「樞紐分析表及圖報表」(Data: PivotTable Report) , 然後選擇「Excel清單或資料庫」(Excel list or database),再按「下一步」。然後,再輸定資料表的來源範圍,同學可全選所有資料。
下一步,可選擇各類型的統計值,如項目總數、平均值等,然後製作相對應的圖表。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吸煙試題設計及答題技巧分享
老師在議題選取主要按照老師和學生的興趣,以及教學內容知識及目標作為篩選指標。不過,現時大部份主流學校都會照顧學生考試的關注,針對文憑試曾考核過的內容會加重火藥,讓學生有更大的信心應付。
剛過去的文憑試卷一第二題以二手煙為主題,配以漫畫和數據比較考核同學有關課題。針對這一點,本人強調卷一的題目考核同學知識部份甚少,反而,同學如何運用分析及說明能力的表現卻在這條題目一見高下。
因此,本人想藉此轉換方式,並借用早前文章的技巧,分享在設計題目及解題分析。
資料一
資料二
戒煙三訣
1. 作好準備
·
定下戒煙日並貫徹始終
·
一口煙也不吸
·
重溫您以往戒煙的經歷,找出可行和不可行之戒煙方法
2. 取得支持及鼓勵
·
告訴家人、朋友及同事您現正戒煙
·
向為您服務的醫護人員請教
·
參加個人、小組或電話戒煙輔導
3. 學習新技能
·
當您初次嘗試戒煙時,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
·
做些有助減壓的事
·
刻意抵抗吸煙的意欲
·
計劃每天做一些有趣的事
·
深呼吸或飲用大量清水及其他飲料以減低吸煙意欲
·
資料來源: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 戒煙方法
資料三
根據調查公司尼爾森在今年6月作出的調查顯示,購買未完稅香煙的煙民高達48.2%,這突顯了私煙問題的嚴重性。顯而易見,私煙市場正在急促發展,而且獲得了很大的支援。或許,一些煙民真的會因為香煙價格上升而戒掉吸煙這個習慣。
可是,增加煙草稅對社會的影響是弊多於利。曾修讀「經濟學101」的朋友也應該知道,香煙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極低,這是因為香煙所含的尼古丁會使人上癮。煙癮一起,煙民便會不顧一切去尋找香煙。他們的行為是絕對符合理性的假設(paradox of rationality)的。
(節錄: 梁妍珂、 錢鶴齡 - 《提高煙草稅帶來惡果》信報 (理財投資 P.35, 2010.1.6))
1,根據資料一,描述香港每日吸煙人士的趨勢。 (4分)
2.參考資料二,提出及說明三個方法幫助吸煙人士如何戒煙。(6分)。
3.你認為有多大程度贊成政府增加煙草稅以減低香港的吸煙人口? (10分)
n
1. 題型: 趨勢題
n
n分 n利用資料:只用資料A
1. 題型: 趨勢題
n
提問字眼:描述
分數:4分
n分 n利用資料:只用資料A
n難度:低,考核觀察及描述趨勢能力
n答題建議:
n留意趨勢線數目, 特徵
n利用重點字眼:
n如:年份/ 持續上升/ 持續下降/ 平穩/ 突然上升
n
2.題型:解釋題
n
提問字眼:提出及說明
n
分數:6分
n
利用資料:資料B+個人見解
n
難度:一般,考核分析及歸納能力
n
答題建議:
n將凌亂及不必要的
資料或加入個人意見歸納出三個方法,並提出說明這些方法如何幫助戒煙。
n
3.題型:意見發揮題
n
提問字眼:多大程度上
n
分數:10分
n利用資料:資料C+個人見解
n難度:中高, 考核思考及討論能力
n
答題建議:
n多大程度上的題目,無論論點如何,需要同時考慮和討論正反觀點,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論點:
n
正:購買意慾(負擔能力),
n反:煙癮,私煙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
許寶強:另類洗腦 ——從通識科的經驗看德育與國民教育
【明報專訊】教育局日前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下簡稱《指引》),再一次惹起爭論。贊成者認為,九七年後的香港,有必要加強德育及國民身分認同,反對者則擔心,這是政治「洗腦」工程,只許「唱好」國內發展,不容討論「六四」、維權,甚至可能會重蹈日本、德國法西斯的舊路,「禍延數代、後患無窮」。
面對質疑,除了創造出一個「開展期」,讓學校可實質上延後3年推行此科外,教育局還花費5億,一次過補貼每間學校53萬元,以銀彈為課程開路。
儘管教育局建議教師在討論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內容時,必須中立、抽離,不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仍然願意清楚表明反對設立這一科目的立場,理由如下:
與德育及國民教育無關的科目
首先澄清一點,筆者並不反對認真的德育及國民教育,只是無法相信,在香港目前的教育脈絡下,加設這樣一個科目,真的能夠有效孕育《指引》所羅列的各種正面道德價值,更遑論促進國民身分認同。相反,如果我們真的嘗試推行《指引》的建議,要求學校設科、師生教習,將很可能會產生很多不經意的負面效果。
暫不論它是否一項政治任務,差不多可以確定的是,本科的推出,大概與教育理念並無多少關係。正如教育學院前院長莫禮時(Paul Morris)教授指出,香港的課程發展,基本上是一種象徵性的政策(symbolic policy),也就是並不認真地訂定、釐清和貫徹官方的教育目標,只求避免批評、準時交差、完成任務。Paul Morris與Bob Adamson(2010)舉例指出,過去教育當局製作的關於道德、公民和環保教育的各式課程指引,由於與公開考試成績無關,大都被學校和教師漠視,只間中虛應故事。換句話說,在製作課程時,教育當局所關注的,更多是能否準時「交功課」,而非課程目標、內容、教學法和考評之間的連貫一致。於是,出現像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一樣「模稜兩可」、「面面俱圓」的指引(見許承恩:〈如何嚴守「中立」又教好正面價值?〉,《明報》,2012年5月4日),自然並不奇怪。
新高中通識科的檢討
不幸的是,這些「模稜兩可」、「面面俱圓」的課程指引,卻往往產生了不少負面的不經意後果,包括與課程目標剛好相反的教育成效。例如,以孕育學生正面價值觀為目標的課程,卻打造出「講一套、做一套」的玩假心態;又例如,以培養批判思考和多角度視野為旨的科目,則產出了正反各打五十、贊成反對各列3點的考試套路。
筆者正與一些教育團體合作,進行一項檢討新高中通識科課程的問卷調查,當中的一些初步結果,或許有助我們理解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可能產生的問題。
去年底至今年初,我們委託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向全港新高中通識科教師和部分中六學生派發問卷,調查他們對課程內容的評價。今年3月,收回的問卷分別是643份(教師)和2884份(學生),調查報告仍在撰寫中,並將會於稍後的時間發表。這裏先引用一些有趣的初步觀察,以作為討論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參考。
我們的調查發現,受訪的600多位通識科教師,超過一半同意他們「花了很多教學時間於訓練學生的應試技巧」,只有約一成明確地表示「教育當局對新高中通識科的課程目標有清晰的指引」和「從教育當局得到足夠新高中通識科教學的支援」,但不同意的則有四成多。問卷邀請受訪同學用1至20字來形容他們經歷的通識科及專題研習學習過程,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句是:「不明白╱不明所以╱不知所謂╱唔知做乜」、「困難╱辛苦」、「悶╱煩」和「浪費時間」等負面描述,「不錯╱好╱有趣╱正╱有用」等正面評價,則相對少得多。
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較為相關的,是新高中通識科官方文件中羅列的其中一項教育目標——令學生「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盡責認真的公民」。對於這項目標的檢討,受訪師生的評分是通識科各項目標中最低的,只有稍多於一成的教師和兩成的同學同意通識科能促進學生「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盡責認真的公民」,卻有超過四成的師生不同意;此外,約四成師生認為,通識科的專題研習孕育了學生的馬虎交差心態,另三成師生甚至認為,專題研習培養了學生弄虛作假的風氣。這些不經意的教育效果,間接印證了在象徵性政策和考試主導的學校環境中,嘗試利用一個科目去孕育公民道德價值的虛妄。
不完全對焦的評論
如果當代香港的教育脈絡維持不變,依據《指引》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將很可能如上述的通識科經驗一樣,產生與官方宣稱的價值教育目標無關甚至相反的效果。在象徵性政策和考試主導下,學校師生大概不會太認真地教授和研讀課程內容,吸收當中蘊含的政治信息,就正如國內推行多時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沒有在多大程度上減少國民移居歐美、澳紐、港日等地的興致,亦難以消除網民大眾對官僚腐敗、貧富懸殊的不滿。因此,批評者所擔心的那種政治「洗腦」效果,或許不至於大規模出現。相反,評論的焦點,或許應放在象徵性課程的不經意效果,包括推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另類「洗腦」,例如鼓勵師生習慣於「講一套、做一套」的虛偽,又或因循於各打五十的「中立抽離」,以至窒礙思考的程式化考試套路。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配合當日教育局公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新聞,一些報章效法新高中通識科的試題樣式,向讀者提問:「多大程度同意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成為必修課程」?並同時提供作答「貼士」,建議同學表述正、反觀點,並在支持科目能幫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培育國民身分認同感」,或反對「學科將成為政治任務,變成洗腦科」這兩種立場中,選擇自己的立場。這種千篇一律的提問方式和作答建議,顯然無法鼓勵同學因應香港社會和教育制度的具體狀况,認真的思考。剩下的,只是同學自己也不太相信,但卻能滿足考試(或制度)要求的「中立抽離」答案和處事習慣。
需要稍為澄清的是,筆者並非認為「只談成就」、「避談六四」的課程設計沒有問題,一個開放、沒有政治審查的課程內容,自然是十分重要的。這裏想補充的,是我們必須把課程置放在具體的學校環境和社會脈絡中,才能分析它可能產生的實質影響。
事實上,在傳媒和互聯網發達的世代,香港學生在電視、報章、網上接觸到有關「六四」、「維權」等資訊及評論,往往遠多於從學校獲得;此外,沉悶的學校教學,也難敵傳媒和互聯網多姿多采的呈現和發放形式。因此,如果官方想成功政治「洗腦」,恐怕必須更全面地監控大眾傳媒和網上活動。倘若政府最近提出的影響記者採訪自由的《纏擾法》和被稱為「網絡23條」的《版權修訂條例》獲得通過,其政治「洗腦」的效果,恐怕絕不比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為低。循此思路,要有效對抗政治「洗腦」式的國民教育,在反對《指引》中政治偏頗的內容之餘,教育工作者還需要同時向損害新聞和網上資訊流通自由的《纏擾法》和「網絡23條」說不;而如果我們想減少象徵性課程所引起的另類「洗腦」效果,恐怕得「推倒重來」、「循序漸進」,徹底改革課程發展的制度和過程,放棄玩假的象徵性政策,依據民主和透明的原則,以專業的知識和認真的態度,尊重學校、師生置身的環境和面對的局限,重新訂定各項課程,包括通識和德育及國民教育。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自訂題目
通識教育科的校本評核課程是獨立專題探究,佔總分20%。教育局亦宣佈由本年度的中四開始,將三階段三次評分改為兩次,分別為探究計劃部份和習作部份。
相對而言,訂立題目在整個探究中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而坊間不少書籍、報章都會指出訂立題目的重要性,主要指出同學必須要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訂立題目,並不要掉進老掉牙的題目圈套之中。一個好的題目必須範圍適中,即是所謂不要太闊和不要太窄,每個老師心中都有一把學生難以觸摸、量度闊窄之尺。但,其實學生心中都有一把尺,老師作為評核者,其意見是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洪溝,並清楚顯示那洪溝的闊度和深度,即學生和老師對題目的理解,以及大家對探究執著程度。
其次,訂立一個有意義的題目,隨己意訂立題目往往會忽略這一點;所以,同學並非單純按自己意願訂立題目,探究的過程是像將自己和整個社會拉近,把自己的期望放入一個特定的處境之中,而這種題目的探究過程必須與社會有所連繫,例如:在城市中的觀察、向一些獨特的人進行訪問,而這些觀察和訪問也儘可能是探究對象所關心,這樣,你會發現這個探究題目,不止對你自身有意義,也對你的探究對象變得有意義。
請記著,儘管獨立專題探究是有其自主性的,但請不要忽略老師的意見,儘管老師的意見和個人的見解迥然不同,但他/她畢竟在學士或學士後的課程進行過一些深入的「探究過程」,所以,期望學生在學習過程能體現學術的尊重。
一場悲劇
過去幾年,曾在大小不同場合聽到老師對通識的評價好壞參半。三年過後,該是時候為新高中課程的通識教育科課程給予一個評價。
「通識教育科給予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在課堂討論時事,補充同學對時事關注的不足,亦補充了各學科的不足之處。」
「通識教育科的考核是毒害了學生和老師,我們一味地追求那樣的作答技巧才是最好,失去了通識的本義。」
「我根本不喜歡通識科,它完全是無聊。」
「通識教育科讓我的眼界擴闊了。」
通識教育科是必修科,不像選修科一樣,它必須對同學有意義。這種意義的建構來自老師、同學和學科知識的交流,也來自於彼此之間謙卑的學習。有部份同學認為通識科的珍貴和獨特之處是基於他們能夠透過這個科目將他們和世界拉近。別人說通識教育科有沒有意義,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仍在讀通識科的您,到底這一科為你帶來什麼意義。
但現實總是比想像更殘酷,隨著預科課程的衰落,新高中課程獨佔了教育課程最重要的位置,老師也因這個改變而產生了變化。雖然有不少老師未曾接觸過通識科,也沒有接受過通識科的訓練,卻擔當了任教通識科的角色。由此推論,通識教育科的教學成效只會繼續向下降,這是一個悲劇。
三年又三年,或許三年後,讓真正曾接受過通識教育訓練或願意接受它的概念的人擔當大旗,這才是發揮到本科最大功力的時刻。
「通識教育科給予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在課堂討論時事,補充同學對時事關注的不足,亦補充了各學科的不足之處。」
「通識教育科的考核是毒害了學生和老師,我們一味地追求那樣的作答技巧才是最好,失去了通識的本義。」
「我根本不喜歡通識科,它完全是無聊。」
「通識教育科讓我的眼界擴闊了。」
通識教育科是必修科,不像選修科一樣,它必須對同學有意義。這種意義的建構來自老師、同學和學科知識的交流,也來自於彼此之間謙卑的學習。有部份同學認為通識科的珍貴和獨特之處是基於他們能夠透過這個科目將他們和世界拉近。別人說通識教育科有沒有意義,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仍在讀通識科的您,到底這一科為你帶來什麼意義。
但現實總是比想像更殘酷,隨著預科課程的衰落,新高中課程獨佔了教育課程最重要的位置,老師也因這個改變而產生了變化。雖然有不少老師未曾接觸過通識科,也沒有接受過通識科的訓練,卻擔當了任教通識科的角色。由此推論,通識教育科的教學成效只會繼續向下降,這是一個悲劇。
三年又三年,或許三年後,讓真正曾接受過通識教育訓練或願意接受它的概念的人擔當大旗,這才是發揮到本科最大功力的時刻。
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三前景分析 ―― 壞版拼湊、好版拼盤、優版拼圖鄭漢文(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高級導師)
「拼圖式」的通識教育科分析《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對未來的投資》諮詢文件(教育統籌局,2004年10月)所建議的通識教育科(Liberal Studies)的前景,可以發現三種的發展可能:壞版「拼湊」、好版「拼盤」或優版「拼圖」。除了避免淪落(Liberal Studies)的前景,可以發現三種的發展可能:壞版「拼湊」、好版「拼盤」或優版「拼圖」。除了避免淪落為壞版「拼湊」,能否把現今設計的好版「拼盤」進一步改善為優版「拼圖」?所謂拼圖,就是存有一整體為局部所必可拼合以成,即有必要在人文科為本的「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科為本的「社會與文化」、理科為本的「科學、科技與環境」這三板塊的學習加上獨立專題探究後,能夠有機體地拼合成為一圖,就是在從局部構成整體的過程中,體現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統一精神。究竟有何統一精神?可以分為圖,就是在從局部構成整體的過程中,體現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統一精神。究竟有何統一精神?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取向。
知識取向的通識教育科
高中生在畢業時成為文明的公民(civilized citizens),理應具備一定水平的文化常識(cultural literacy),至少對人類文明累積的文化常識之三大類型不能一無所知,例如:高中理科生不再「文盲」(人文科盲),高中文科生不會「理虧」(理科虧欠),高中文理生不會「離群」(脫離社群世態)。這樣的通識教育是讓高中生不再「文盲」、不再「理虧」,也不再「離群」,對三者合成一個人類文明的版圖或圖樣有一基本的掌握,在其中成為大公世界的住民,進而在升學、工作或生活中皆具備認清自己位置的(人生在世的)意識。在知識取向的通識教育科(Knowledge-oriented LS)之中,因應知識之「通博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得以在知識取向的通識教育科(Knowledge-oriented LS)之中,因應知識之「通博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得以體現。因此,Liberal Studies 之為liberal,即通過此科的學習讓學生「從人類文明的幅度的無知中解放出來以成為心智開明的公民」(liberated from ignorance of the breath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become broad-minded citizens)。
能力取向的通識教育科
高中生在畢業時成為文明的公民,理應具備一定水平的通用能力(generic skill / general competency),這些能力體現於不同領域的通用性上,首先體現於(中英數三個學習領域外的)通識教育科之中,除了在文社理三大學習範疇(及其相應學習領域)中的每一領域皆可以運用得宜,且在獨立專題探究中更能統一地表現出來。在初中各學習領域、高中的中英數,以及高中的選修科目和其他學習經歷中所建立的基本能力,進一步在高中通識教育科中加以共冶一爐,提煉成縱橫不同領域皆通用的能力,以至在升學、工作或生活中皆可用上。在能力取向的通識教育科(Skill-oriented LS)之中,因應能力之「通用化」,思考教育(Thinking Education)得以體在能力取向的通識教育科(Skill-oriented LS)之中,因應能力之「通用化」,思考教育(Thinking Education)得以體現――例如:批判思考的能力得以強化提高。因此,Liberal Studies 之為liberal,即通過此科的學習讓學生「從無能參現――例如:批判思考的能力得以強化提高。因此,Liberal Studies 之為liberal,即通過此科的學習讓學生「從無能參與人類文明中解放出來以成為自主自力的公民(liberated from incompetence to participate in human civilization to becomeautonomous citizens)。
態度取向的通識教育科高中生在畢業時成為文明的公民,理應具備一定水平的態度(素質和價值觀attitudes, qualities and values),這些態度必要高中生在畢業時成為文明的公民,理應具備一定水平的態度(素質和價值觀attitudes, qualities and values),這些態度必要貫通於不同型態的學習之中,例如:講理(reasonable),成為基礎教育要達成的3R(讀寫算)外的第四個R(理)。但為何要講理?講(道)理因為求真,講(道)理因為求善,前者體現於好奇心及其探索精神,後者體於好好心及其關懷精神。所以,這樣的態度有賴貫穿於人文世界、社會時局和自然生態,總其成於因應自選關懷的專題進行求真知的自主探究。所以,拼圖最後所成的是一個「心圖」的態度,這心態加上通識教育科的充實,慢慢形成素質以至價值觀,以後在升學、工作或生活中皆成為做人的意識。
「拼圖式」的通識教育科分析《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對未來的投資》諮詢文件(教育統籌局,2004年10月)所建議的通識教育科(Liberal Studies)的前景,可以發現三種的發展可能:壞版「拼湊」、好版「拼盤」或優版「拼圖」。除了避免淪落(Liberal Studies)的前景,可以發現三種的發展可能:壞版「拼湊」、好版「拼盤」或優版「拼圖」。除了避免淪落為壞版「拼湊」,能否把現今設計的好版「拼盤」進一步改善為優版「拼圖」?所謂拼圖,就是存有一整體為局部所必可拼合以成,即有必要在人文科為本的「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科為本的「社會與文化」、理科為本的「科學、科技與環境」這三板塊的學習加上獨立專題探究後,能夠有機體地拼合成為一圖,就是在從局部構成整體的過程中,體現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統一精神。究竟有何統一精神?可以分為圖,就是在從局部構成整體的過程中,體現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統一精神。究竟有何統一精神?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取向。
知識取向的通識教育科
高中生在畢業時成為文明的公民(civilized citizens),理應具備一定水平的文化常識(cultural literacy),至少對人類文明累積的文化常識之三大類型不能一無所知,例如:高中理科生不再「文盲」(人文科盲),高中文科生不會「理虧」(理科虧欠),高中文理生不會「離群」(脫離社群世態)。這樣的通識教育是讓高中生不再「文盲」、不再「理虧」,也不再「離群」,對三者合成一個人類文明的版圖或圖樣有一基本的掌握,在其中成為大公世界的住民,進而在升學、工作或生活中皆具備認清自己位置的(人生在世的)意識。在知識取向的通識教育科(Knowledge-oriented LS)之中,因應知識之「通博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得以在知識取向的通識教育科(Knowledge-oriented LS)之中,因應知識之「通博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得以體現。因此,Liberal Studies 之為liberal,即通過此科的學習讓學生「從人類文明的幅度的無知中解放出來以成為心智開明的公民」(liberated from ignorance of the breath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become broad-minded citizens)。
能力取向的通識教育科
高中生在畢業時成為文明的公民,理應具備一定水平的通用能力(generic skill / general competency),這些能力體現於不同領域的通用性上,首先體現於(中英數三個學習領域外的)通識教育科之中,除了在文社理三大學習範疇(及其相應學習領域)中的每一領域皆可以運用得宜,且在獨立專題探究中更能統一地表現出來。在初中各學習領域、高中的中英數,以及高中的選修科目和其他學習經歷中所建立的基本能力,進一步在高中通識教育科中加以共冶一爐,提煉成縱橫不同領域皆通用的能力,以至在升學、工作或生活中皆可用上。在能力取向的通識教育科(Skill-oriented LS)之中,因應能力之「通用化」,思考教育(Thinking Education)得以體在能力取向的通識教育科(Skill-oriented LS)之中,因應能力之「通用化」,思考教育(Thinking Education)得以體現――例如:批判思考的能力得以強化提高。因此,Liberal Studies 之為liberal,即通過此科的學習讓學生「從無能參現――例如:批判思考的能力得以強化提高。因此,Liberal Studies 之為liberal,即通過此科的學習讓學生「從無能參與人類文明中解放出來以成為自主自力的公民(liberated from incompetence to participate in human civilization to becomeautonomous citizens)。
態度取向的通識教育科高中生在畢業時成為文明的公民,理應具備一定水平的態度(素質和價值觀attitudes, qualities and values),這些態度必要高中生在畢業時成為文明的公民,理應具備一定水平的態度(素質和價值觀attitudes, qualities and values),這些態度必要貫通於不同型態的學習之中,例如:講理(reasonable),成為基礎教育要達成的3R(讀寫算)外的第四個R(理)。但為何要講理?講(道)理因為求真,講(道)理因為求善,前者體現於好奇心及其探索精神,後者體於好好心及其關懷精神。所以,這樣的態度有賴貫穿於人文世界、社會時局和自然生態,總其成於因應自選關懷的專題進行求真知的自主探究。所以,拼圖最後所成的是一個「心圖」的態度,這心態加上通識教育科的充實,慢慢形成素質以至價值觀,以後在升學、工作或生活中皆成為做人的意識。
2012年3月20日星期二
資料搜集與整理——以問卷調查為例 (Wong Ching Yung, IED)
資料搜集與整理——以問卷調查為例 (Wong Ching Yung, IED)
1.
步驟:搜集與記錄資料à整理與分析資料
2.
搜集資料的途徑
²
人物專訪
²
戶外考察
ü
問卷調查
²
瀏覽互聯網
²
實地考察
²
親身體驗
²
科學實驗
……
學生思考問題:
1. 上述哪些方法會獲得一手資料,哪些方法會獲得二手資料?為甚麼?
2. 各種方法有哪些優點與缺點?為甚麼?
|
3.搜集資料——問卷調查
3.1問卷調查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Ø
可大量收集意見。Why?
Ø
節省人力資源。Why?
……
缺點:
Ø
未必能得到深入、具體的資料。Why?
Ø
可信性存疑。Why?
……
3.2問卷設計(修訂自 http://www.cmi.hku.hk/project/menu4_2b.html#2.6)
|
‧
|
小結:
「清晰明確、仔細具體、不帶誤導成份,便是書寫問題時最大的守則。
|
|
3.3問卷格式樣本
天水圍興建殯儀館之調查研究
1.
本研究旨在了解11歲或以上的天水圍居民對於在天水圍興建殯儀館的意見;
2.
每題答案均沒有對錯;
3.
所有問卷內容將保密處理。
作答提示:請在每題選出一個最恰當描述你意見的答案。
1.……
2.……
……
受訪者資料:
性別:男/女
職業:a.就業 b.失業 c.家庭主婦 d.學生 e.退休人士
f.其他:________
年齡:a.11-20 b.21
~謝謝!~
|
3.4樣本大小
Ø
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受訪者越多越好。
Ø
不過,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對於初中同學而言的問卷調查,選取約30個受訪者已相當足夠。
3.5調查方式
²
電話調查
²
郵遞調查
²
網上調查
ü
街頭調查
|
3.6問卷調查的進行
|
|
Ø
設計好問卷後,應先找身邊的同學、家人或 老師作「先行測試」(至少找三個不同身份的人試驗),然後詢問他們對問卷的意見。
Ø
如有問題,應再作修訂,直至滿意為止。然後才分工合作,分別到天水圍不同區域作「隨機抽樣」的「街頭調查」。
學生思考問題:
3. 根據各組的題目及上述所學,你能否針對各自的「探究問題」,草擬出一份「問卷」?
4. 你還有甚麼地方未能掌握,需要老師指導、協助?
|
4.整理資料——問卷調查(資料來源: http://www.cmi.hku.hk/project/menu4_2b.html#2.6)
4.1資料分類
Ø
是否能夠將搜集的資料篩選及分類?
4.2資料分析
Ø
能夠將搜集的資料中發現有意義的連結?
Ø
是否能夠聯繫學科知識及搜集的資料來展現對問題的理解?
Ø
是否能夠比較不同資料,並判斷這些資料是否可信?
Ø
是否能分辨事實、意見與有理據的判斷?
Ø
是否能辨別價值觀對資料中觀點的影響?
Ø
是否能夠修訂研究/行動策略使研究問題得以更有效去解答?
4.3資料處理
Ø
是否能夠將搜集的資料導出結論?
5.描述問卷調查之結果
5.1分佈模式(distribution)
例1:以下哪個形容你對天水圍建殯儀館的意見最為恰當?
(a) 合理 (b) 保留 (c) 失望 (d) 恐懼
(a) 合理 (b) 保留 (c) 失望 (d) 恐懼
意見
|
人數 及 百份率
|
a.合理
|
10
/ 33.33%
|
b.保留
|
7
/ 23.33%
|
c.失望
|
8
/ 26.67%
|
d.恐懼
|
5
/ 16.67%
|
天水圍居民對於興建殯儀館的意見
(棒形圖)
|
5.2集中趨勢(central
tendency)
Ø
眾數(mode)
Ø
平均值(mean)
Ø
中位數(median)
例2:我贊成在天水圍興建殯儀館。
(a)非常同意 (b)同意 (c)無意見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a)非常同意 (b)同意 (c)無意見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意見
|
人數
|
眾數
|
平均值
|
中位數
|
a.非常同意
|
10
|
a.非常同意
(5分)
|
10x5=50,8x4=32
1x3=3,5x2=10,6x1=6
(50+32+3+10+6)/30=3.37
整體而言,偏向於「同意與無意見」之間。
|
b.同意(4分)
(若是雙數,取中間2個數的平均值)
|
b.同意
|
8
|
|||
c.無意見
|
1
|
|||
d.不同意
|
5
|
|||
e.非常不同意
|
6
|
5.3摘錄說話
例3:你認為天水圍應否興建殯儀館?(開放式問題,開放式答案)
甲君:「人人都說天水圍是一個悲情城市,建殯儀館豈不是令到我們更悲!」
乙君:「好!我支持,可以增加就業機會。」
……
學生思考問題:
5. 你懂得用圖表來展示問卷的統計結果嗎?如有困難,我會找誰協助?
6. 你懂得根據統計數據來說明/解釋探究結果嗎?試舉一實例。
|
6.記錄參考資料的方法
學生思考問題:
7. 為甚麼要記錄參考文獻?
8. 如果不列出參考資料的出處,有甚麼問題?
9. 你是否需要把瀏覽過的所有資料都記錄下來?如不是,那要記錄些甚麼?決定是否記錄的原則又是甚麼?
|
6.1網上資料寫法:
作者(年份) 〈資料的標題〉載於http://............,瀏覽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如:
香港特區政府(1999) 〈長洲興建殯儀館七個可行選址〉載於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199911/24/1124187.htm,瀏覽日期:2008年10月20日
|
6.2報章/雜誌:
作者(年份) 〈文章標題〉載於《報章名稱》(___年__月__日),版面,地區:報社或雜誌社名稱
如:
齊家信(2008) 〈澳洲銜接大二課程須具文憑學歷〉載於《星島日報》(
|
6.3書籍:
作者(年份) 《書名》,地區:出版社名稱
如:
陳惜姿(2006)
《天水圍12師奶》,香港:藍藍的天出版社
|
6.4 CD-ROMs/VCD/DVD, 電腦程式:
作者或機構(年份) 「資料名稱」(類別),地區:出版社名稱
如: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2008) 《334新高中學制》(DVD),香港:教育局、香港電台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