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路姆西與薩努斯的幽默

自從路姆西一丟成名之後,不少學生都伺機在課堂以內以外借其粗口諧音開花笑,部份老師對梁振英恨之入骨,反應更不以為然,只立時阻止學生的小學雞行為,不作任何處分。任何粗口諧音行為,由於有損學生的身份形象,老師理應即時制止。雖然這件「粗口諧音」的事件,表面甚為小學雞,但其背後的意義卻是如何老師處理灰色的違規行為。

由於「路姆西」的名字已深入民心,即使宜家將其名字改為「路福西」,但大眾早將其意思投射在梁振英身上。以往梁振英遇上激烈的抗爭行為,都會採用高壓手段,即時壓制市民在會場上的發言,但今次他竟以網路向香港網民開了一個玩笑,以展示他的「幽默」。
回到學校場景,說諧音粗口足以構成學生違反校規,說到底不少學生不敢在課堂大聲「怒吼」或對老師開花笑。但另一方面,即使老師發現學生有其灰色的違規行為,也不必與學生抗衡到底,只須直斥其非,或帶一點教學智慧反諷同學的不是。

宜家推出的另一隻的公仔叫「薩努斯」,據說牠是新的學界神獸,取其諧音即是「殺老師」。雖然這隻公仔沒有任何粗口諧音可言,但其所含的意義卻比「路姆西」血腥和暴力。當老師發現「薩努斯」被同學加以蹂躪的時候,應該如何做呢? 難道老師要阻止同學的行為嗎? 

路姆西和薩努斯事件源於香港人透過商品象徵的集體狂歡,藉集體消費和媒體力量達到其表達目的,這些行為展示了港人在沉重生活壓力所產生具獨特性的娛樂精神。其實,香港人 (我們的特首) 創意無限,公仔們的一夜成名,為香港帶來短暫的歡樂。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


圖一所標示的是一個 Golden Circle,以「為什麼」作為一切的開始……營商如是,通識如是……
為什麼通識沒有進步? 看看自己的盲點吧……

學習DSE通識 最重要的五件事

       同學們常常問老師︰「如何讀好通識? 」、「如何考好通識?」 作為老師,我會先答為什麼(WHY)的問題,而不是如何(HOW)的問題或什麼(WHAT)的問題。然而,通識就是沒有絕對答案,每一個同學必須理解自己為什麼需要學習通識,到底是為了升大學,還是想學會如何做一個人。其實,學習通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設有階梯的學習進程,絕不能粗之過急,當你發現從為什麼(WHY)的問題找到一點亮光的同時,不妨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以下的十件「事」。

檢視能力/ 技能
一、基本語文能力
無可否認,面對通識的「考核」必須具備是一定的語文能力,包括︰讀、聽、寫等的能力,透過語言工具( 特別是文字) 作為重要的評估工具,即反映同學在通識考核表現的能力。如果同學只有小學程度的中文能力或患有嚴重的讀寫障礙/ 語言障礙等,絕對會導致通識的表現欠佳。記得,我曾經教過一位患有中度至嚴重讀寫障礙的學生,你可理解他的程度是書寫一句約有十多字的完整句子時,有超過5個字以上的錯別字。即使我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或適切的教學方式,他始終未能取得合格成績。

二、基本理解資料的能力
無論是卷一或卷二的考卷,同學必須閱讀資料,將資料的內容能夠歸納成通識所學的概念,這個過程不是由0變去1的過程,而是像螞蟻搬家的漫長旅程。例如︰當資料提及自由行如何令傳統老鋪逐漸消失時,同學們需要指出這是一個關於文化範疇的領域,並引伸出文化承傳等課程關鍵字。
另一個困難點是閱讀數據和漫畫題,大部份同學都能描述數據和漫畫的細節,但假若同學未能將相關資料概念化,絕不能考取最高評分。

三、掌握題目背後的問題
老師們不是隨意出卷︰不可能看到有相關課題的剪報便設計題目,便著同學按著資料完成題目要求便可。通識是有課程的,老師們要按著課程大綱設計題目,儘管不是直截了當地問生活素質的優次,而是修改了題目的字眼,要求同學思考題目背後的問題,例如︰市區重建的正反立論,同學要考慮一系列的因素,如︰持分者的見解等,或同學可將題目還原成簡單的題目︰市區重建有哪些因素和限制,考慮市區這些都是同學們熟悉的做法。

四、思路清晰
大部份同學未能回應題旨、離題的原因都是在設定討論方向時出現了嚴重的錯誤。一般而言,為了確保有效論點成立,我建議同學在建立論點、推論的時候,將段內所有課程概念詞連繫,確保自己在與課程有關的概念進行推論,從而加強推論的成立。

五、時事觸覺
通識議題一般分為恆常議題和突發議題,為了要準確地建立有效的論點、論據,同學必須熟悉相關議題的背景知識,例如︰拉布,同學必須運用大量的背景知識來處理這條公開考試題目。但由於考評局可用作考核的議題題目,同學根本不可能完全靠TIP,還是實實在在的多讀新聞吧。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處理題目

1.      解釋某一議題對生活素質的障礙 

A.     審題︰
1.       內容關鍵字︰障礙 
2.      技能關鍵字︰解釋
B.      解讀資料 (須以間線方式表示)
1.       哪些資料與生活素質的障礙有關?
2.      哪些資料須運用來答題?
C.      建構段落
主題句:—
—資料回應:
—例子︰
—回應題旨︰



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建立正反框架 (堂課)

-->插入表格  (3 x 4 )

-->
   -->佔領中環

-->
   -->正方反方

-->
  -->
       -->三個論點和理據 (先自己構想,再上網核實和補充)

通識的最大敵人

任教通識科達三年之久,其吸引之處莫過於多元代的教學模式: 小組討論、辯論比賽、影片觀賞等等,教學內容如寶藏般豐富,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學突顯了教學相長的深層意義,也嬴取了不少同學的掌聲。

不過,除了少部份數據和漫畫解讀外,大部份的考核模式皆以文字表達,因此,學生對於文字的掌握能力可說是尤其重要,成為通識科成績的關鍵。不但如此, 現今學生對於文字的閱讀量甚少, 大部份時事資訊可能透過電視或其他影音媒體獲得, 這樣, 學生某程度上也難以將這些立體資訊轉換成文字。

筆者相信中文成績絕不反映了通識科的成績, 但考生起碼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書寫能力。身邊不少學生的DSE中文成積只有2等, 但他們在通識科成績卻是5, 5* 等。關鍵問題在於學生能否在短時間裡如何懂得篩選大量的閱讀材料, 並將他們有系統地記錄下來。經驗之談, 縱然筆者是一位通識科老師, 但也甚少將閱讀的資料有系統記錄下來, 反之, 不管是天文地理、人生百態, 總之是有關人本的知識, 我總是愛上了接觸資訊。

在地鐵車上裡, 有不少人低頭盯著手機的螢光幕, 不知他們是在玩遊戲、上社交平台還是閱讀小說。但有多少個人是拿著雜誌和書本, 他們彷彿是外星人來襲地球, 但偶爾筆者看見穿著校服的學生拿著書本, 只不過是拿著教科書, 準備應付明天的測驗考試吧。


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

作答篇 - 建立恆常答題框架

通識教育科常強調答題框架的重要性,同學必須了解答題框架沒有特定的一套,它也可能是一種思考的進路。這種進路有助同學將一條複雜的問題逐步的拆解,就像同學拿著一個蘋果,能以各種方法去皮脫核。但其實這些方法萬變不離其中。

同學面對一條簡單或複雜的問題也好,必須理解題目背後的問題和假設。例如: 這個蘋果的大小如何? 同學必須構想這是一個怎樣的題目,我們必須具備的特定範圍下作答。例如: 它的體積是35cm^3,那麼你採用的是一種非常準確的方法,但這個答案對於某些人是沒有意義的。不能不提的一點是,同學必須清楚「特定範圍」的知識和技能,否則,同學便會沒有真正駕馭答案。因此,同學在作答題目前,應先根據題目的字眼,設定答題範圍,到底這是一個關乎哪一個範疇的題目, 並將其逐一拆件。例如根據資料提及的失業率如何反映香港人的生活素質,我們可先理解失業率是生活素質的經濟角度,從而將問題的方向聚焦。同學揀選了答題範圍後 ,應先設定答題的總結性論點。

雖然這種答題框架與同學平時所學應該大同小異,但我們從框架開始,已經建立了思考方向。同學可細心留意這種框架的方向是 釐清問題、訂立答題範圍、建立論點、總結。

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作答篇:決戰一分鐘 羸在起步點

為了加強同學在「試卷上的發揮」,不少老師都會刻意教導同學答題技巧。筆者將會以一系列的方式向同學揭示作答技巧:

「根據資料」、「參考資料」、「就你所知」有何分別?

不少同學常常忽略這些重要的字眼,這是嬴輸分數重要的一環。

「根據資料」:
基本上是考核同學如何利用資料的能力,同學必須就資料作出歸納,並作一定程度的分析。一般來說,最簡單的資料運用方式是「直接引用」,同學可以直接抄寫資料內容,但同學不能忽略對資料的理解性。否則,同學解讀資料出錯,往往只是能回應問題的表層,而未能得出重要的結論。因此,同學作答此類題目只需按資料而答,而不需加入個人評論。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和根據資料的著眼點有所不同。「根據資料」的作答內容是幾乎離不開資料的,但「參考資料」需要某程度上運用的一定資料外,並需要在資料上作出一定的分析和闡述,同學或可額外舉例加以說明亦可。因此,「參考資料」的題型一般要求較高,同學須有額外的一些內容回應問題。

「就你所知」:
簡單而言,就是個人的知識和見解。這就要看看同學的書包有多大了。

有時候,考卷會以「參考資料A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此形式考核同學,同學記緊要引用資料A,否則可能會被扣分。

2013年3月18日星期一

教育旅程上的一點苦


生活有點苦,苦中帶點澀,澀得想將苦水一口吐出。

原本我以為我能夠這點苦水一口氣嚥下,無奈這點苦積存而久,吞不下。我中學畢業於所謂地區名校,成績不佳,勉強升上大學,沒有幾支火箭,當教師的勇氣也隨這些英文字母而消失。成績差歸因於懶惰、資質差、學習動機低……新高中由文理分流的模式轉向多元,學生可選擇文理商兼讀,隨意選修;以往我初中成績尚算不俗,級名次也在中上遊,除中英文外,每科都七八十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選擇-條自己不願走的路。

從事教育必須經歷過被拆毀被建立,由名校走到特殊學校,目的只在於拆毀自己舊有的框架,透過接觸更多的老師、同學和課程將新的教育思想植入,坦言這個過程苦不堪言。每種教學旅程總有同路人,不論是教師、教學助理,或與教育有關係的人。分享教育的內容有點難過,難過在於教育制度磨滅人心,也在於有些人視教育看得太過片面。從文憑教師和學位教師的二分,令教師內部架構分化,爭上位,講人脈,花言巧語,各形各色,層出不窮;從教育制度的轉型,大量教師、教學助理入行到大量裁員,只不過是短短兩三年間的事。學校的內與外,是經歷變化周期,我們的心也開始融化。

不少學校專挑高考成績好,或兩三個碩士學位的人當教師,確保教學質素穩定。最近有幾位朋友向我透露,學校短短在出廣告三日之內,已經收到四、五百份求職信。其中,逾半具備碩士學位或教育文憑,而不少應徵者薪金要求只不過是一般教師的一半。教席在激烈的競爭下,也矮化教師的尊嚴。如此畸形的教育生態,只會培養出畸形的學生,教育制度沒有全盤的整理,忽視了教育生命的整全性,將新入職老師推向邊緣。教育界的要求不算苛刻,但我們還是要發聲吧,爭取我們的權益和尊嚴。

(寫於2012年6月28日)

Band 3 通識教師之苦


教師桌上已批改或尚待批改的簿堆起來比我還高。

自九月起,每次進到課室總是戰戰兢兢,當每次喉嚨變得乾澀,聲線變得沙啞,想到原來我的教學是多麼吃力的一回事。有時候,我會故意將課室的擴音器的聲量調至最高,目的是我想將說話轟進同學的耳朵裡,但我愈是用這種方法掩飾教學的不足,我便會感到自卑。

腦子裡的概念錯了
課堂的趣味性不高,同學會將專注力轉移在其他物件上。老師似乎要設法將學生的專注力重置在學習上,這樣的動作難度很高。有時候,一整天的課只有共一兩個同學在睡覺、幾個同學在違規,我卻是花很大氣力很多時間在不必要的事上,將大部份同學的學習機會扼殺了。要將故意搞事的同學放在一旁、將愛睡覺的同學訓斥或安排他們服務同學等方法所製造的滋擾性確實不輕。

眼中的好好老師
老師或同學經常讚我是一個「好好老師」,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我愛學生,學生也尊重我,但改善的地方可是多了,有時候我沒有給予整班學生「最好」,以為編排教學上遷就學生的能力、本質,並著以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而忽略了課室整體的學習互動。什麼是「好」,到底至今我仍說我是一個不好的老師,起碼最基本的是沒有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有效學習。

被批改的天職
一般而言,老師的考績以觀課、改簿等作評量的標準,但至於什麼是「好」老師,似乎沒有統一的標準,學生似乎也沒有對「最受歡迎老師」寫下一個定義。所以,從來老師的評量方式沒有單一的標準,如果有的話,也是對老師們的不公平,但教師們每天似乎承受著不必要的「被批改」。老師不可能是會棟篤笑的黃子華,也不是拿起鞭子的馴獸師,更不會是一種會算命的風水師。

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備戰2013文憑試

三大提示

穩打穩紮下的生存者
依考評局的預言,今年題型變異,同學面對新型題目與格式時必須格外小心,以穩打穩紮的求存方式為奪星目標,建議同學以溫習恆常議題為軸心,配以時事加強溫習內容。起碼,同學在不同類型的題目下,能夠奪取穩定的分數。另外,無須浪費時間貼題,但面對卷二題目,必須要展示同學的論說技巧。

非背誦的溫習模式
距離考試日子尚有一月,同學切忌放棄通識科,只需將以往的筆記、剪報和最近留意的時事反覆溫習。記下一些重要字眼:如人物、事件、或一些名人語句,適當時拋一拋書包起了重大的作用。另外,多讀高質素文章或社評能大大提升同學的論說能力。

一反以往,狀態大勇
要記住解題是臨場應試的重要一環,同學須解清楚題目才好下筆,往往同學胎死腹中的原因是解錯題或愈寫愈離題,基本上「不離題」而等於「不死身」,立於不敗之地。字數多寡固然重要,但緊記不離題、分段清晰、有條理更為重要。